2025 年,香港幣圈的撕裂感日益強烈。
「幾乎每天都有傳統金融機構來找我們,討論 Crypto 業務。我們自己也積極嘗試將新業務推廣到 YouTube、X 平台,並尋找有影響力的 KOL 和部落客合作。」一位券商從業者在談論加密業務拓展時,語氣充滿幹勁與期待。
與此同時,一名剛入職不久又選擇離開的區塊鏈公司員工則語氣低落:「我離職了,受不了這種國營企業作風。」
同一個香港、同一個加密貨幣生態,有人感受到的是產業經濟向上帶來的興奮與機會,也有人感受到結構和文化衝突帶來的倦怠與失落。這種戲劇性的撕裂,每天都在香港上演。
一方面,幾乎所有主流香港券商都已積極涉入加密貨幣業務。最新統計顯示,香港已有超過 40 家券商、超過 35 家基金公司、超過 10 家大型銀行及會計師事務所皆進軍虛擬資產領域。以香港最大科技券商富途牛牛為例,早在去年 8 月就開始為客戶提供比特幣和以太坊等虛擬資產交易服務,到了去年年底,日均交易量已超過 3,500 萬美元。
從券商、基金、銀行、審計到保險,香港主流金融機構正有條不紊且全面地將加密貨幣納入本地金融體系。這種模式讓跨界涉入加密貨幣領域的金融從業者感受到久違的創新氛圍以及「產業經濟上行的美感」。
不過,另一方面,部分加入合規公司的 Crypto Native(加密原住民)正經歷深刻幻滅——他們曾堅信的去中心化烏托邦,如今卻不斷與現實的監管、合規及金融邏輯產生激烈碰撞。既想保留 Crypto Native 的「風格」與「調性」,又想分食合規產業大餅,這成了難以解決的矛盾。
香港加密貨幣產業,正於三種主流文化的不斷撕裂和融合中,逐漸孕育出嶄新物種。
第一種文化為 Crypto Native(加密原住民)。
如 HashKey、OSL 等早期合規加密貨幣交易所,吸納不少來自 Huobi、Bybit、Binance 的 Crypto Native 從業者,令其公司文化底色維持「原生」風格,彰顯開放、靈活、市場優先的氛圍。
和 Digital Native(數位原住民)類似,Crypto Native(加密原住民)對鏈上世界有高度敏感力與創造力,相信去中心化與技術無國界。不過目前看來 Crypto Native(加密原住民)從業者人數逐漸下降,越來越多網路金融與傳統金融人才進入此圈,並迅速在合規框架下成為主導。
第二種文化則是網路金融文化。
富途、螞蟻集團、螞蟻數科、京東等是此領域的典型企業。它們憑藉成熟的線上營運與用戶成長經驗,積極切入香港加密貨幣市場。其中有部分企業已成功融入香港主流金融文化。以富途牛牛為例,香港最大網路券商,不僅線上市占高,並在香港繁華區域開設 6 間實體門市,展現強烈網路金融基因與本地化特色。
筆者於香港線下實體店走訪期間,一位富途門市員工熱情協助開通美股帳戶,並表示每週約有百餘顧客諮詢美股、港股及加密貨幣等服務。「目前香港帳戶能進行加密貨幣業務,但內地身分證用戶則不行。」員工如是說。
據悉,富途控股註冊用戶數已逾 2,625 萬,富途牛牛於香港成年人口的滲透率已超 50%。龐大的存量用戶使其在本地加密貨幣市場具有天然優勢。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富途香港用戶的加密貨幣交易依賴 HashKey Exchange 底層交易系統,該交易量已占 HashKey Exchange 整體很大比例。
除富途外,螞蟻、京東也積極競逐「香港加密圈」。但相較於富途專注加密貨幣交易所,螞蟻與京東更專注穩定幣及公鏈領域。富途已擁牌照,螞蟻與京東是否能取得牌照尚未可知。
香港加密貨幣產業並非純市場化競爭,更像是資源競技場,取得牌照才得以入局。有業內人士認為,中資銀行更有機會獲首批穩定幣牌照。
第三種文化為香港傳統金融文化,如滙豐、中銀香港、勝利證券等。他們在香港金融業歷史悠久,涵蓋外資、中資和本地家族背景,也將各自文化融入香港加密貨幣產業。
現今,香港加密貨幣產業已發展成覆蓋數百家金融機構的合規產業鏈——從券商、基金、銀行、審計到保險公司,每個環節皆於合規框架下運作。
產業鏈涵蓋外資、中資、本土機構,並融合 Crypto Native(加密原住民)、網路金融企業及傳統金融機構,形成香港加密貨幣產業多元生態,支撐本地加密資產市場穩健成長。
不同文化間的撕裂與融合,塑造了此一新興產業。
香港幣圈,已無法簡單定義,現已成為涵蓋逾 100 家香港金融機構的獨特複雜系統。
同一個香港、同一個生態,但每個人對香港幣圈的感受完全不同。
有從業者認為合規化之下,香港幣圈正釋放經濟上行的美。
如部分剛跨界加入加密產業的傳統金融人才、已申請或在申請交易所及穩定幣牌照的公司,以及本身擁大量用戶、取得牌照即可拓展市場的網路金融巨頭……他們展現出強勢動能。
在徵才方面尤其明顯,如富途、京東、勝利證券等公司於市場上對人才有強烈渴求,並以高於市價的待遇招攬人才。
不過,也有從業者認為香港幣圈已進入階段性存量市場,下行週期來臨。香港加密產業龍頭未找到擴大市場的方法,只能陷入搶食市場、惡性循環。
「對,我離職了,受不了這種國營企業作風。」一位剛入職不久即離職的大型公鏈機構員工表示。
「主動性減少,做任何事都要先看監管。」在被問及從原生加密產業轉向合規加密產業後,工作內容有何明顯變化時,一名加密合規交易所中高層管理者回應道。
還有部分從業者的撕裂感,源於 Crypto Native(加密原住民)與合規圈在文化及制度上的巨大差異。
最近引起不少 Crypto Native(加密原住民)「不滿」的事件,是 2025 年 8 月 1 日正式生效的香港穩定幣法案。「我沒見過需要 KYC 的穩定幣,也沒見過需要限制 VPN 的穩定幣,這樣怎麼創新?」一名從業者抱怨。
對於浸泡在 Crypto 和區塊鏈文化中成長的從業者,他們習慣一切由程式碼及社群驅動;但在香港合規加密產業,一切皆由政策驅動,兩種生態本質不同,許多從業者還沒準備好在不同生態間切換立場與視角。
香港獨特的加密貨幣產業正在經歷政策主導下的強行融合和陣痛,這不僅是政策、制度磨合,更深層關係到傳統金融、網路金融與加密原生文化間的衝突與調和。
新系統誕生初期,常有早期參與者「悶聲發大財」的機會。他們跨界而入,搶得先機。
如穩定幣創立初期,Tether 曾在一年內使交易量成長 100 倍,2017 年交易量超過 100 億美元,2020 年超過 1 兆美元,2024 年更達 10 兆美元。另如幣安創立前兩個月日交易量達 1 億美元,第四個月超過 10 億美元,第六個月突破 50 億美元。
當然,目前香港還未出現類似業務高速增長的企業,但這不代表沒公司在過程中搶到第一波紅利。
「最近每天都有傳統金融機構來找我們,想討論 Crypto 業務,我們也積極將新業務推廣到 YouTube、X 平台,並尋求有影響力的 KOL 和部落客合作。」一位香港券商加密貨幣業務從業者表示。
「隨著香港擁抱加密貨幣,上百家 Web3 公司進駐香港,諮詢政策、申請各類牌照和業務都需要律師協助,這為專注加密貨幣合規的律所帶來大量業務需求。」一名加密業界人士透露。
「每個想在香港扎根發展的 Web3 公司,皆會申請香港公司銀行帳戶,產生大量資金流動,為早期重視該業務的銀行,例如眾安銀行等帶來不少商機。」一名合規交易所從業者認為。
香港加密貨幣產業的機會,未必只在大家熟知的交易所、資產管理或穩定幣公司。那些在香港加密產業生態中充當「賣水人」角色的機構也是重要受益者之一。
而那些真正「悶聲發大財」的企業,通常要數年後才為人所知。
「對 Crypto Native(加密原住民)而言,香港合規加密公司創新速度太慢,還帶有官僚甚至國營企業氣息;但對香港傳統金融機構來說,今年的創新 KPI 早已超標。」一位合規交易所中高層管理者如是評價。
在不同視角下,香港加密貨幣產業呈現全然不同的樣貌。
浸泡在 Crypto 和區塊鏈文化成長的從業者習慣一切由程式碼和社群驅動,然而如今的香港加密產業則是由政策驅動。這裡不再有草根氛圍,創新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合規的穩健與克制。許多 Crypto Native(加密原住民)感受到:香港的合規正在「閹割」幣圈原始創造力,這種排異讓他們感到失落。
而習慣了傳統金融行業穩定節奏的從業者則認為,香港 Crypto 的創新並不慢,反而正有條不紊地發展。慢就是快,快就是慢。
而身在時代洪流中的從業者,只能選擇適應。不論愛不愛、願不願意,歷史洪流終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