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以太坊的八年

中級8/4/2025, 10:26:58 AM
以太坊迎來十週年,而你的以太人生也已走過八年。從加密貓、DeFi,到 LST 及現貨 ETF,本文橫跨五個時代,全面回顧以太坊在技術和敘事上的演化歷程:從 ICO 狂潮、DeFi 熱潮、L2 擴容、Staking 興起,一直到現今的資產新時代。這不僅是觀察者的手記,更是一場深入挖掘市場情緒與技術發展脈絡的深度紀實。誠摯邀請所有 ETH 衛兵攜手見證、共同討論以太坊的下個十年。

首先,祝福以太坊 10 週年生日快樂!

距離我註冊第一個以太坊錢包,已經剛好過了 8 年。

過去有句話說,人類平均每 7 年就會經歷一次全身細胞的大規模更新。

其實,從細胞的角度來看,我早已不是原本的我。

但是,以太坊依舊是以太坊。

我最早開的以太坊錢包依然存在,甚至當時錢包裡剩下的零用錢,如今竟然原地成長了 10 倍。

那個時候,我就在家寫文章,討論以太坊;

這個時刻,很難想像,我還是坐在原地,繼續討論以太坊。

先來談談我自己。

大家都知道,我是比特幣的忠實支持者,但我並不是 BTC 的唯一信仰者(俗稱「maxi」),我也很喜歡以太坊、BNB 和 Solana,並樂於深入研究這些項目。

我的第一個以太坊錢包,其實不是 MetaMask,而是早期的 MyEtherWallet,這個錢包非常原始,每次登入都得先上傳一個名為 keystore 的檔案,再輸入密碼才能解鎖使用。

我會想註冊以太坊錢包,是因為那時我想買一隻加密貓。

那時兩隻貓可以繁殖,有些貓帶有稀有特徵,每隻貓的繁殖速度都不一樣,無窮無盡地生生不息,成為大家炒作的標的。

而我第一次用 MetaMask,則要回溯到 2020 年,當時是為了參與算法穩定幣始祖 AMPL 的投機。它的特色是,當價格高於 1 美元時,每個人都會被發幣;跌破 1 美元,則會從每個人的餘額扣走部分代幣,藉由調節供需來實現穩定幣的目標。

這兩個錢包,其實代表著兩個不同的時代。我則把以太坊大體分成 4 個階段:

第 0 時代(2015-2016):以太坊誕生

第 1 時代(2017-2019):ICO 時代

第 2 時代(2020-2022):DeFi 時代

第 3 時代(2023-2025):LST 時代

第 4 時代(2025-至今):資產時代

【第 1 時代:ICO 時代】

2015-2016 年時,以太坊其實只有一個殺手鐧:智慧合約。這在當時絕對是新鮮事,因為其他山寨幣如瑞波幣、萊特幣都沒有這種功能。

當然,大家當時對智慧合約的開發還很淺顯,直到 2017 年,基本只拿來發幣。

畢竟我那時還在用 MyEtherWallet 這種極度不便的人性錢包,要發展出 Dapp 幾乎不可能。

但單是「發幣」這件事就足夠了。過去如果你想發一種新幣,得先自己改程式(例如把 Bitcoin 字樣改成 Litecoin),還要求助礦工支援,全天候維護網路,非常辛苦。

至少 80% 的人,其實只是想炒幣,根本不關心底層機制(現在甚至連故事都不再重要了。我很遺憾當年沒能完全體會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以太坊,正好滿足了這樣的需求,於是成為當年最耀眼的新星。

我印象很深,當年中國實施九四加密禁令時,以太坊價格是 1400 人民幣,半年後卻衝到 1400 美元!

這次以太坊的高點,本質上就是供需帶來的 FOMO 情緒。

想像你每天都在社群裡參加 1-3 個公募 ICO,通通需要以太坊,用來打進智慧合約,成功投進就能賺個 3-100 倍,你怎麼不會大量囤貨呢?

當然,這波行情的反轉也是措手不及。

我常跟朋友分享太空鏈與英雄鏈破發的故事。太空鏈主打將區塊鏈節點發射到太空,英雄鏈則是東南亞賭場老闆弄的賭博鏈。

這兩個案子當年都屬於 ICO 時代重量級項目,結果 2018 年初雙雙破發,正式拉開破發潮序幕。

當大家發現,用以太坊募資的項目開始套現,而用以太坊參加 ICO 反而虧損連連,自然就形成拋壓。

因此,在 2019 年以太坊一度跌落到 80 美元,處於真正的絕望低谷。

說實話我也不例外,我不算是那種能在長期下跌中堅定信仰的真信徒。

持續寫作的確是很好習慣,有助於自我反省。回顧自己在 2018 年 3 月、以太坊大約 400 美元時,正處於低谷期,我也質疑過以太坊的價值——如果只剩下發 ICO,ICO 講完了,以太坊還有什麼?

當時評論區確實出現高人,有位叫 LionStar 的人直接反駁:

「2018 年才是以太坊剛剛起步的時候。大家都清楚以太坊現階段缺乏延展性與效能,一切都還早。以太坊的願景從 2018 年才真的開始,POS、sharding、plasma、truebit、狀態通道、swarm、零知識證明等一堆新東西都還沒真正落地,五年後再來看發展。絕大多數炒幣者的觀點都建立在價格本身,漲了就很強,跌了就看衰,這種思維沒什麼意義。真正決定價值的是技術和前景,而最終價格必然會回歸真正價值。」

最諷刺的是,以上內容除了 PoS 和零知識證明外,其餘都未能成功落地。

但這恰恰是以太坊最吸引人的地方——它是一個開放的框架,容許各團隊自由嘗試各種新思路,例如前述 sharding、plasma、truebit、狀態通道、swarm 等等。這些大多來自社群,大家盡己所能,是網路精神與開源文化最佳範例。

正因為持續且自由的試錯,才造就了今日的以太坊。

以太坊整個社群其實走兩大主線:

一是技術,提升自身性能;

二是應用,圍繞以太坊打造產品與服務。

各自開花,各自精彩。當以太坊陷入低谷時,沒想到 DeFi 揭開新篇章。

【第 2 時代:DeFi 時代】

一切始於 2020 年 Compound 宣布補貼存款人及借款人,大家驚訝發現以太坊上真的能生出有意義的應用,不再只像加密貓這種單純觀賞的小遊戲。

更關鍵的是,這個真正有價值的應用,甚至比傳統金融產品更好:借貸成本更低、存款利率更高。甚至一度出現「補貼大於利息」的超現象級機會。

現在大家早已習以為常,但當時眾人無不震驚。

要知道當時其他熱門幣種,不是分散式儲存、就是太陽能、大麻幣、遊戲鏈等各種為創新而創新的名目,而以太坊卻是唯一能超越傳統應用的明星,宛如村裡第一個大學生。

順帶一提,ICO 也不是全部泡沫,像我們現在天天用的 DeFi 巨頭 AAVE,它的前身 EthLend 就來自遠古的 ICO 時代。

於是以太坊歷經低谷,開啟了 DeFi 時代。

DeFi 再次帶動了供需變化,無論是 Uniswap 還是 Sushiswap,都需要大量以太坊作為 LP,令需求大增。

手上持有以太坊,隨便參與挖礦,冒一些無常損失,年化報酬隨便都能超過 100% APR,這種高利率有誰能無動於衷?

隨著 DeFi 的旺盛需求,以太坊價格先升至 4100,再於 2021 年創下 4800 歷史新高。這其中夾雜著所有人(包括我)對以太坊顛覆傳統金融的巨大憧憬。

不過,與 ICO 不同,2021 年的以太坊面臨四周環伺,DeFi 雖然發源於以太坊,但很快傳到其他競爭鏈。對手鏈的手續費更低、效能更高。ICO 時代時,Gas 費用差異不明顯;但到了 DeFi 時代,「貴族鏈」反而成了以太坊最糟的宣傳標籤。

2022 年,Luna——嚴格說無法算真正 DeFi,它從一開始就是龐氏。Luna 的倒塌拖垮了整個市場,也帶走了 FTX 與 3AC,更加速 DeFi 熱潮散去,彷彿給 DeFi 夏天澆了一盆冷水。

和 ICO 類似,因供需關係反轉,大家逐漸放棄流動性挖礦,以太坊進入長期下跌通道。尤其是 ETH/BTC 匯率持續下滑,不少人夢碎其中。

DeFi 強盛則以太坊強,DeFi 衰退以太坊亦難旺,尤其在其他鏈主打 1 分錢以下手續費的情境下。

為什麼這幾年以太坊大力推動 L2,而非 L1 扩容?

想必你已經理解原因。

情勢緊急,存亡關頭!以太坊必須迅速止住 DeFi 出走,就算影響主網地位也在所不惜。於是,各種 L2 在這時應運而生。

有 Arbitrum、OP、ZK 這種技術突破型項目,也有 Base、Mantle、OPBNB 這類機構主導,亦有 Metis 這類「媽媽鏈」,還有 Taiko 這種新奇概念,更不乏 Uni 這樣的應用導向鏈。

以太坊此時最需要的不是長遠規劃,而是極速、極簡、甚至「飲鴆止渴」的現場擴容方案,唯一選項就是 L2。

事實證明,L2 發揮了預期戰略價值,穩固了 EVM 這座金字招牌,也成功把 DeFi 開發者留在以太坊生態。

這樣肥水不流外人田,資金與用戶雖然離開 ETH 主網,但——

(1)沒有流向競爭對手;

(2)沒催生更多競爭鏈。

你想,如果沒有 L2,Coinbase 一定會自己發行公鏈,這是人性;但有了 L2,至少名義上 Base、Uni 等都還認同以太坊為「天下共主」。

只要 EVM 不垮台,以太坊就不會失敗。

【第 3 時代:LST 時代】

接下來是以太坊的第三個章節,也是行情最低迷的時期。

繼 ICO、DeFi 之後,以太坊正式進入 LST 時代。

隨著上海升級,以太坊成功完成 PoS 轉型,從 TVL 規模來看,Lido 迅速崛起,EtherFi 也冒出頭,無數 ETH LST 專案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每個新時代都烙印著上一個時代深刻的痕跡。你只要看 DeFillama,如今以太坊上 TVL 排名前幾的 DeFi,幾乎全部是 LST 或其周邊衍生服務。

資料來源:DeFillama

什麼叫 LST 附屬單位?

譬如循環貸款,EtherFi 的循環貸輕輕鬆鬆就能做到以太本位 10% 以上年化收益(有興趣歡迎私訊交流)。但「貸」得有平台,所以 AAVE、Morpho 這些 TVL 其實絕大部分來自循環貸需求。雖然表面是 DeFi,我更認為它們是 LST 周邊單位。

DeFi 助力了 LST 崛起,而如今 LST 成為 DeFi 最大用戶。

順便一提,我們公司 Ebunker 也正是在這期間成立,時間是 2022 年 9 月 15 日,剛好是以太坊 PoS 合併正式完成的日子。

截至目前,已有超過 40 萬枚以太坊以非託管形式運作於我們節點,這是我當時做出的決策中最讓我滿意的部分。

畢竟,每個 E 子衛兵都想用實際行動守護以太坊安全(我自己就靠跑節點實踐)。

回到正題,細心的朋友應該注意到,我一直在強調「供需劇變影響以太坊價格」。

然而 LST(包括非託管 Staking)並沒有帶來供需改善,Lido 的 ETH 利率長期維持 3%,EtherFi 稍高約 3.5%,這已經達天花板。

不論是 EigenLayer 或其他任何 re-staking,都未能改變基準利率的本質。

但這就像大家每天期盼美國降息,那 3% 基準利率,甚至神奇地壓制了以太坊這個虛擬國度的經濟活力。

以太坊 gas 費率漸漸下降(固然也受惠於 L1 擴容及 L2 戰略),但鏈上經濟活動依舊清淡。

這正如歷史上兩次發生的——供需失衡——如出一轍。

所以,LST 沒有帶來爆發性行情,反而見證以太坊持續回落。

因為 3% 這報酬率根本不足以吸引大戶加倉以太坊,最多只是拖延他們賣出的節奏。不過 LST 還是值得肯定,許多大戶夥伴選擇把 ETH 存進 Staking,至少沒讓幣價像 2019 年那樣跌穿 80 美元形成「黃金坑」。

【第 4 時代:資產時代】

好在繼比特幣之後,以太坊也獲准登上美國現貨 ETF,這讓 ETH 曾經有過短暫的熱潮,事實上這標誌著以太坊進入第 4 大階段——資產時代。

從另類資產到主流資產的蛻變十分漫長,大家眼睜睜看著 ETH/BTC 匯率跌到 0.02 以下,以太坊第三次「大質疑」湧現。

其實整個市場都該感謝 Saylor 這個人,他開創了 MicroStrategy 模式。

企業先狂買比特幣/以太坊,憑這些資產進一步增發股票、發行債券,然後持續加倉、滾動槓桿,推升資產規模並利滾利加碼。

MicroStrategy 在比特幣市場的成功,成為以太坊社群的啟發來源。

由 Consensys 領軍的圈內資本 sharplink,以及木頭姐支持的傳統金融圈代表 bitmine,開始爭奪以太坊微策略領軍地位。

這些玩家及其模仿者,成功引爆本輪美股-加密貨幣的強聯動。

沒錯,這一次又重新改變了以太坊的供需結構。

機構開始大量市價買進以太坊,而且就像過去一樣,LST 時代也為這波行情打下基礎,大量 Staking 鎖定了 ETH 流通,才有今天股幣聯動的 FOMO。

這同時也歸功於以太坊長期在幣圈和傳統基金界積累的優良口碑。

V 神沒曬豪車別墅,也沒站台山寨幣騙局,反而持續探索技術路線,思考 ZKVM、隱私方案及 L1 精簡化等議題。

甚至從未在 Twitter 上提過 sbet 或 bitmine。

以太坊能獲市場青睞,迎來第四時代,正是它與 V 神多年淬鍊出的商譽與信用。

可以說,V 神是我認同以太坊價值觀的關鍵角色之一。

【結語】

如 Binji 所說,以太坊這條網路已經穩定運行了 10 年 3650 天夜,從未出現中斷或維護視窗。

在這段時期內:

- Facebook 曾經掛 14 小時;

- AWS Kinesis 曾當機 17 小時;

- Cloudflare 曾一度關閉 19 個數據中心。

沒錯,以太坊的韌性令人著迷。

我希望,也相信,10 年後我依然能在 Twitter 上分析所有和以太坊有關的議題。

以太坊十週年生日快樂!

歡迎在留言區討論任何關於以太坊的話題,我一定會盡量回覆。

當然,單純留言生日快樂也很歡迎!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 [0x_Todd],著作權歸原作者 [0x_Todd] 所有,如對轉載有任何異議,請聯絡 Gate Learn 團隊,我們將依照相關流程盡快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述觀點及意見純屬作者個人立場,絕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本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 Gate Learn 團隊翻譯,未明確註明 Gate 授權不得進行複製、傳播或抄襲。

分享

即刻開始交易
註冊並交易即可獲得
$100
和價值
$5500
理財體驗金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