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火熱開啓,助力 PUMP 公募上線!
Solana 爆火項目 Pump.Fun($PUMP)現已登入 Gate 平台開啓公開發售!
參與 Gate廣場創作者活動,釋放內容力量,贏取獎勵!
📅 活動時間:7月11日 18:00 - 7月15日 22:00(UTC+8)
🎁 活動總獎池:$500 USDT 等值代幣獎勵
✅ 活動一:創作廣場貼文,贏取優質內容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7月12日 22:00 - 7月15日 22:00(UTC+8)
📌 參與方式: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PUMP 項目相關的原創貼文
內容不少於 100 字
必須帶上話題標籤: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PumpFun#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100
二等獎(2名):$50
三等獎(10名):$10
📋 評選維度:Gate平台相關性、內容質量、互動量(點讚+評論)等綜合指標;參與認購的截圖的截圖、經驗分享優先;
✅ 活動二:發推同步傳播,贏傳播力獎勵
📌 參與方式:在 X(推特)上發布與 PUMP 項目相關內容
內容不少於 100 字
使用標籤: #PumpFun # Gate
發布後填寫登記表登記回鏈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4
🏆 獎勵設置:傳播影響力前 10 名用戶,瓜分 $2
比特幣創新高乏人問津?關鍵研究分析:華爾街媒體「選擇性失明」
比特幣(BTC)本週站上 112,040 美元歷史新高,震撼全球市場,再次證明其作為過去十年表現最佳資產的地位。然而,令人費解的是,當翻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和《紐約時報》等華爾街主流媒體時,與這項里程碑連結的文章卻寥寥可數,形成「價格喧嘩」與「媒體靜音」的鮮明對比。這不禁讓人質疑:這些菁英媒體為何對比特幣的強勁表現視而不見?這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資訊不對稱風險?
比特幣創高卻低調:主流媒體的「選擇性失明」
市場情報公司 Perception 針對 18 家主流媒體、1,116 篇加密貨幣報導進行統計,揭示了令人驚訝的現象。在 2025 年第二季度,整體報導情緒呈現兩極化,其中 31% 持正面觀點,41% 持中立觀點,28% 持負面觀點。然而,掩蓋在這些數字之下的是各媒體之間巨大的分歧。
最引人注目的是菁英金融出版物的幾乎保持沉默:《華爾街日報》僅刊登了 2 篇關於比特幣的文章,《金融時報》刊登了 11 篇,《紐約時報》也只有 11 篇。這三家媒體的報導量,僅佔總量的 2%。考慮到比特幣作為過去十年表現最佳的資產的地位,這真是令人震驚的缺席。Perception 報告歸納主流媒體對比特幣的三種敘事路徑:
「熱情採用」陣營: 如《富比士》、CNBC、《巴倫週刊》,它們廣泛關注零售與機構採用、比特幣 ETF 發展和挖礦產業,報導量大且多為正面。
「刻意忽視」陣營: 以《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紐約時報》為代表,報導數量極少,語氣多為中立或保留。
「持續懷疑」陣營: 綜合媒體與 Fox News,重點放在犯罪活動、監管風險與安全性,報導多為負面。
這種「刻意忽視」的現象,與其說是比特幣的相關性問題,不如說更多地揭示了這些媒體可能被傳統機構控制的現象。
靜音背後:資訊不對稱與投資風險
當投資人依賴菁英媒體作為主要資訊來源時,容易陷入視角侷限。Perception 報告提醒:「投資人可能因此被『系統性低報』比特幣在當今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性。」
儘管比特幣又一個季度表現出色,儘管各大公司增加了數十億美元的企業債券,儘管 ETF 交易量飆升,但這些媒體對比特幣的報導卻少於對下滑的零售商季度收益的報導。英國《金融時報》和《華爾街日報》——這兩家不遺餘力地報導義大利債券收益率每一個基點變動的媒體——卻認為,本世紀表現最好的資產不值得比歐洲央行會議紀要更多的報導。
當《巴倫周刊》發表了 65 篇關於比特幣的文章,而其母公司《華爾街日報》只發表了 2 篇;當 CNBC 發表了 141 篇,而《金融時報》只發表了 11 篇時,我們見證的並非比特幣未能獲得機構認可。我們看到的是傳統金融媒體未能滿足讀者的資訊需求。
這種菁英財經媒體的「鴕鳥策略」造成了嚴重的資訊不對稱。依賴《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獲取市場資訊的機構投資者,對此變革性資產類別的資訊系統性不足。這不是比特幣的盲點,而是他們的盲點。
最具建設性的媒體:擁抱市場現實
相較於菁英媒體的「選擇性失明」,一些高容量的金融媒體則展現了更為建設性的報導態度:
《富比士》: 發表 194 篇文章,正面情緒佔 43%,負面 24%。它取代《華爾街日報》,成為數位資產經濟領域最具影響力的財經刊物。《富比士》報導真正推動市場和重塑金融的因素,而非固守 20 世紀的資產類別。
CNBC: 發表 141 篇文章,正面情緒佔 42%,負面 17%。CNBC 的報導比率(是《華爾街日報》的 70 倍)顯示了誰在為交易員和投資者服務,誰在保護機構正統觀念。CNBC 將比特幣視為一個每天交易數十億美元的大型市場。
《財富》: 發表 117 篇文章,正面情緒佔 25%,負面 18%。《財富》雜誌展示了如何在嚴肅報導比特幣的同時,又不放棄懷疑態度。其報導量是《華爾街日報》的 58 倍,證明了在承認市場現實的同時保持信譽是可行的。
負面報導與市場認可的矛盾
即使是那些報導較多負面內容的媒體,也至少承認了比特幣的新聞價值:
《獨立報》: 發表 45 篇文章,正面情緒 18%,負面 42%。儘管持續質疑,但其發布的比特幣內容比《華爾街日報》多 22 倍,至少承認了比特幣的存在。
福克斯新聞: 發表 32 篇文章,正面情緒 28%,負面 38%。其報導量比《華爾街日報》多 16 倍,顯示了其在合法性和恐懼之間徘徊的矛盾敘述,但至少與現實相關。
《巴倫周刊》: 發表 65 篇文章,正面情緒 25%,負面 27%。其母公司《華爾街日報》只發表 2 篇文章,而其專注於交易的子公司卻發表了 65 篇文章,這揭露了《華爾街日報》的編輯功能失調。
比特幣價格刷新高點的同時,也提醒市場反思:在資訊漫天飛舞的年代,真正值得關注的不只是哪裡漲跌,更是哪些聲音被留在麥克風之外。無論敘事如何分歧,機構 ETF 與企業資產負債表已陸續納入比特幣,顯示它在主流資產池的地位持續鞏固。
雖然高頻財經媒體與社群平台填補了主流媒體的真空,但它們同時也可能放大情緒起伏與炒作,甚至構成資訊繭房。換句話說,真正的風險未必來自價格波動,而是來源背景不平衡。面對菁英媒體可能的忽視與沉默,投資人需要主動跨平台蒐集資訊、比對數據,建立多元視角。多元源頭的交叉驗證,不只是調整資產配置的前置作業,更是避免資訊偏斜的核心避險工具。
比特幣不再需要《華爾街日報》,就像 Netflix 不再需要 Blockbuster 的批准一樣。但那些依賴忽視本世紀表現最佳資產的管道的投資者,並沒有受到風險保護。他們被現實蒙蔽了雙眼。問題並不在於比特幣對《華爾街日報》來說是否夠合法,關鍵在於《華爾街日報》是否仍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