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穩定幣和RWA的辯證統一思想
作者:Mask
在阿布扎比舉行的海灣金融監管與資產數字化交流會上,金融策略專家田邦德面對各國監管官員,拋出一個振聾發聵的問題:“全球金融是否準備好使用一套非西方設定的金融基礎協議?”
這個問題背後,是阿聯酋通過“雙軌並行”貨幣體系——央行數字貨幣(CBDC)與穩定幣協同發展——正在探索的第三條道路,而在香港中環的摩天大樓裏,立法會通過的《穩定幣條例》則預示着8月1日即將落地的牌照制度,爲亞洲數字金融打開新窗口。
穩定幣是加密世界的“交易之舟”——作爲區塊鏈上的價值尺度與支付媒介,**其核心使命是解決原生加密貨幣的高波動性痛點。**目前主流模式包括法幣抵押型(如USDT、USDC)、超額抵押型(如DAI),而算法穩定幣因風險過高已邊緣化。
RWA(真實世界資產代幣化) 則是數字金融的“價值之錨”——通過區塊鏈將房產、債券、大宗商品等實體資產轉化爲可編程代幣,激活傳統非標資產的流動性。
當我們觀察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的深層變革,**穩定幣與真實世界資產(RWA)的辯證統一關係,正成爲這場變革的核心引擎。**據BCG和ADDX聯合預測,到2030年RWA市場規模將達16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10%,而作爲RWA生態“血液”的穩定幣交易量已突破28萬億美元,超越Visa和萬事達卡的總和。
二者的辯證統一關係體現在三個層面:
一、功能互補
穩定幣與RWA本質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都是通過代幣化技術完成對傳統價值的“鏈上重構”。
穩定幣作爲“價值尺度”,將法幣、商品等價值錨定物映射爲鏈上可編程代幣。無論是USDT、USDC等法幣抵押型穩定幣,還是PAXG等商品抵押型,它們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加密貨幣的價格波動痛點,成爲連接加密世界與傳統金融的橋梁。
穩定幣爲RWA提供鏈上結算工具:例如跨境貿易中,應收帳款代幣化後以穩定幣支付,結算時間從7天壓縮至分鍾級,成本降低70%。
RWA 則作爲“資產載體”,將房產、債券、碳權等非標資產拆分爲可交易的數字憑證。當香港華夏基金推出房產TNFT(代幣化房產憑證),投資者可以使用港元穩定幣實現分鍾級的份額交易,規避傳統產權轉移的復雜流程。
RWA爲穩定幣擴展資產背書場景:MakerDAO將37%的DAI抵押品置換爲美債等RWA資產,增強穩定性的同時提供鏈上收益。
二者共同構建了“資產映射-信任機制-流動性引擎”三位一體的價值上鏈管道:
1.資產映射:通過代幣建立現實價值的數字孿生體
2.信任機制:依賴鏈下資產背書+鏈上透明驗證(儲備證明、預言機喂價)
3.流動性引擎:將低流動性資產轉化爲可24/7交易的鏈上工具
二、流動性循環
穩定幣與RWA的辯證統一,體現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動態關係中,形成自洽的金融閉環。
1.穩定幣:RWA流通的“基礎設施”
在傳統金融體系下,不動產、大宗商品等實物資產因流動性不足和交易成本高,難以高效流通。RWA通過代幣化技術將這些資產轉化爲鏈上數字憑證,而穩定幣則成爲這些憑證天然的交易媒介與計價單位。
跨境貿易場景尤爲凸顯這一價值,當中國企業向中東出口光伏設備時,應收帳款代幣化後直接以穩定幣支付,能大幅縮短帳期、降低匯率風險,德意志銀行研報顯示,通過區塊鏈發送穩定幣的跨境支付成本僅約0.00025美元,而傳統模式平均費率高6.35%。
2.RWA:穩定幣的“價值錨點”
**穩定幣有超越“交易中介”單一角色的潛能,而RWA爲其提供了價值支撐的多元化路徑,**當前穩定幣多錨定法幣或國債,但創新模式已開始探索RWA抵押機制。
算法穩定幣USDR開創性地將房地產納入抵押品組合:其儲備中40% 配置英國租金收益型房產,通過租金現金流轉化爲穩定幣持有者的內生收益(年化約5%),京東穩定幣測試場景則涵蓋跨境支付、投資交易和零售支付等多維應用。
二者的深度耦合創造了獨特的流動性循環,成爲激活“沉睡資本”的飛輪:
> RWA→穩定幣→DeFi收益→更多RWA上鏈
當用戶以金條爲抵押鑄造穩定幣,並將這些穩定幣投入DeFi平台的流動性池獲取額外收益,便形成 “三重增值結構”。,持有代幣化債券的用戶也可抵押資產借入穩定幣,在不拋售底層資產的前提下獲得短期資金,這一模式正在DeFi平台中快速滲透。
RWA的碎片化投資(如50美元認購光伏板份額)依賴穩定幣實現小額支付;而穩定幣的儲備資產(如USDC持有800億美元美債)本身構成RWA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風險對沖
盡管功能互補,穩定幣與RWA的風險聯動關係同樣緊密,形成系統性脆弱性的傳導鏈條。
1.市場風險同頻共振。當宏觀經濟環境惡化,RWA底層資產價值受衝擊會直接影響相關穩定幣的信用基礎。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初期,部分以債券爲儲備的穩定幣因債券價格下跌,贖回壓力驟增。
2.信用風險跨鏈傳導。若RWA項目中的資產托管機構出現信用問題,如同FTX破產導致其代幣化股票業務終止,不僅RWA投資者受損,關聯穩定幣交易也受波及,引發流動性危機。
3.監管套利與合規悖論。RWA代幣化模糊了傳統資產類別邊界。美國《GENIUS法案》明確支付型穩定幣不屬於證券或大宗商品,但證券類RWA仍受SEC嚴格監管。香港雖由金管局統一監管穩定幣發牌,但RWA項目需根據資產性質遵循不同金融監管部門規定。
單一法幣錨定的穩定幣存在脆弱性(如UST崩盤),RWA通過多元化抵押品(黃金、商業票據)提升抗風險能力。
對此,香港的監管創新提供了一種平衡思路:要求穩定幣發行方將100%儲備金托管於持牌機構,且每月公開資產構成,在保障安全性與鼓勵創新間尋找平衡點,香港《穩定幣條例》甚至強制要求RWA在抵押品中佔比不低於30%。
全球實踐:制度競賽的“三重格局”
在穩定幣與RWA融合的全球實踐中,三種差異化路徑正在形成:
美國法案:《GENIUS法案》確立聯邦穩定幣框架
首次在聯邦層面構建穩定幣監管體系。該法案的核心是通過三層架構重塑監管邏輯:
功能定義:明確支付型穩定幣爲“數字資產”而非證券或商品,禁止支付利息,且需1:1錨定美元高流動性資產(現金、短期美債、回購協議等);
發行準入:僅允許美國註冊實體發行,非銀行機構需滿足資本與風險管理要求,並禁止算法穩定幣發行;
分層監管:聯邦銀行機構主導系統性發行方監管,州級監管適用於規模≤100億美元的發行人,但需與聯邦框架“基本相似”。
制度競爭已超越監管本身,深層次角逐的是全球金融基礎協議的話語權,此舉標志着美國將穩定幣納入國家支付基礎設施,爲“鏈上美元”的全球滲透提供制度基礎。
香港路徑:離岸人民幣的“破局點”
香港《穩定幣條例》設立三大創新支點:
嚴格合規:發行方需滿足最低股本要求(1500萬港元)並全額托管儲備
貨幣突圍:爲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創造空間,在美元體系外開闢新路徑
場景落地:吸引京東利用穩定幣優化跨境電商結算,推動渣打銀行探索代幣化債券
更值得關注的是其 “LEAP”框架:通過法律監管優化(Legal)、代幣化產品擴展(Expansion)、應用場景推進(Application)、人才培養(Partnership)四維聯動,構建數字資產生態系統。
中國大陸創新:數據資產的“迂回戰略”
在境內資產直接上鏈受限背景下,2025年上海數據交易所提出的RDA(真實數據資產)新範式,通過 “實數融合”實現曲線突破。
典型案例中,上海鋼聯將鋼材交易數據封裝爲RDA,浦發銀行以此發行穩定幣 “STEEL-CNY” ,每筆跨境交易抽傭0.15%,年利潤超9億元。這種“境內確權、境外流通”機制,使3000萬中小企業可通過數據資產獲得跨境融資。
阿聯酋模式:主權與市場的“雙軌並行”
阿聯酋央行主導的Digital Dirham是國家主權在數字時代的錨定,而Dirham掛鉤穩定幣則是市場效率載體,二者構成 “治理架構中的內外雙層防火牆”:
CBDC 服務於主權支付體系、跨境清算與政府事務
穩定幣 嵌入企業支付、DeFi系統與市場創新
吸取2022年Terra崩盤教訓,阿聯酋在2024年出臺的穩定幣法規中禁止所有利息激勵與算法穩定幣,體現了制度設計的前瞻性。
**當穩定幣承載支付效率,RWA注入實體價值,二者的辯證統一正催生一個平行於傳統體系的可編程金融生態。**未來十年,誰能在合規框架內打通“資產上鏈—穩定幣結算—全球流通”的閉環,誰就能主導數字金融時代的規則制定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