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ple報告:傳統金融持續投入區塊鏈基礎設施

robot
摘要生成中

編者按:在金融科技快速演進的浪潮中,傳統銀行正悄然轉變角色,從區塊鏈邊緣的觀察者,走向生態建設的深度參與者。由Ripple 聯合 CB Insights 發布的這份研究報告,系統梳理了自 2020 年以來全球銀行在區塊鏈初創領域的投資路徑,揭示了金融機構在數字資產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戰略意圖。無論是對交易、支付、托管等底層能力的下注,還是通過並購與參股主動介入生態構建,銀行正在逐步打破傳統邊界,從“舊金融”向“鏈上金融”轉型。

2020年到2024年,全球銀行共參與了345起對區塊鏈初創企業的投資。**這些投資多數集中在早期階段,包括種子輪和A輪融資,顯示出銀行機構對區塊鏈技術和數字資產賽道的高度關注和提前布局的策略選擇。**對銀行而言,這種風險投資的方式並不常見,尤其是處於如此早期階段的公司,這反映出它們對數字資產基礎設施發展方向的一種信心——認爲這是下一代金融系統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

**在這些投資中,有33筆爲超級融資輪,即單筆融資額超過1億美元。**按國家和地區來看,美國、日本、新加坡、法國和英國的銀行機構最爲活躍。其中,日本的SBI集團、美國的高盛(Goldman Sachs)和泰國的SCBX集團旗下的SCB 10X尤爲突出。這些超級融資輪的資金主要流向三個方向:第一是機構級基礎設施,特別是爲交易、質押和代幣化服務的技術框架,佔比27%;第二是支付系統基礎設施,佔比24%;第三是數字資產托管服務,佔比21%。

2024年完成的三筆超級融資交易進一步說明了市場發展的具體方向。巴西金融科技公司CloudWalk分別於5月和12月獲得了來自Banco Itaú、BTG Pactual以及Banco Safra的共計約7.6億美元融資。CloudWalk自2013年創立以來,一直致力於通過區塊鏈技術推動巴西本地支付服務現代化,並在近年擴展至美國市場。

同年3月,日本SBI集團領投了德國嵌入式金融平台Solaris的F-II輪融資,總額超過1.04億美元。Solaris作爲德國數字資產領域的重要參與者,曾協助推出該國首個數字資產交易平台以及首個受監管的證券型代幣發行平台。此外,它還提供數字銀行帳戶服務和數字資產托管解決方案。此次融資後,SBI集團還進一步收購了Solaris的控股權,鞏固了其在歐洲市場的布局。

金融機構爲何積極押注區塊鏈?

全球銀行正在加速整合數字資產服務,部分機構甚至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完全接入區塊鏈相關的金融基礎設施。根據CB Insights和Ripple的研究顯示,57%的受訪金融高管表示,所在機構已經在探索、測試或集成數字資產產品和服務。而在尚未涉足的機構中,超過三分之一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啓動相關部署。

銀行對區塊鏈技術的興趣可歸結爲三個主要驅動因素:

第一是全球支付效率的提升。區塊鏈技術能夠繞過傳統跨境支付中復雜的中介層級,使資金在幾秒內結算完成,大幅減少成本與結算風險。尤其是在美元主導體系下,區塊鏈技術爲非美元經濟體提供了一種更對稱的參與方式。

第二是資產代幣化所帶來的資產市場結構性重構。通過區塊鏈,傳統的股票、債券、房地產和商品可以被以數字化形式發行和交易,不僅提高了資產的流動性,還降低了進入門檻。這種變化不僅影響投資結構,也正在逐漸改寫資產定價和交易基礎設施。

第三是數據透明性與監管科技的融合。相較於傳統帳本系統,區塊鏈具備更高的信息對稱性、可審計性和流程自動化能力。這使得銀行在面對合規、反洗錢(AML)、客戶盡調(KYC)等要求時能以更低的成本完成審查。

傳統銀行在數字資產生態中的戰略角色

越來越多的大型銀行不再僅僅是投資人或試點用戶,而是成爲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的實際參與者。高盛、花旗、摩根大通等華爾街巨頭已啓動自建或聯盟主導的區塊鏈項目。

摩根大通推出的Onyx平台和JPM Coin,已在機構結算市場形成一定規模。花旗集團則重點布局代幣化證券發行平台,其試點項目覆蓋美債、全球外匯市場和衍生品清算系統。匯豐銀行在2023年完成了首筆基於R3 Corda平台的房地產代幣化交易,目標是推動高淨值客戶在傳統資產配置中使用區塊鏈資產

與此同時,亞洲金融機構也在加快腳步。SBI集團不僅在日本推出了數字資產交易平台TAOTAO,還通過對英國Copper、德國Solaris等公司的投資,加速歐洲與亞洲之間的鏈上金融橋梁搭建。新加坡DBS銀行則上線了數字交易所(DDEx),支持機構客戶的加密資產交易和托管。

在托管領域,傳統銀行的優勢尤爲明顯。擁有監管牌照和合規管理經驗的大型銀行,成爲大量Web3項目尋求合作的首選對象。它們可以提供符合當地法規的數字資產存管方案,並與審計、稅務等傳統金融服務形成一體化解決方案。

數字資產監管環境與政策進展

報告指出,2023年以後,全球範圍內監管政策的明顯收緊正在倒逼市場加快規範化進程。以美國爲例,《GENIUS法案》已對穩定幣、數字資產托管和交易平台設定了詳細的許可與儲備要求。歐洲的MiCA監管框架則要求所有數字資產服務提供商在歐洲經濟區範圍內獲得統一牌照。

在亞洲,中國香港於2023年推出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制度,並於2024年公布了穩定幣發行指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亦加大對加密平台的資本要求與信息披露監管。

銀行機構必須在合規能力和技術適配方面做出調整,才能在這一新興市場中保持領先。這也是許多銀行選擇與區塊鏈原生公司合作的原因,通過並購或戰略投資獲取技術資源和運營經驗。

結語:誰將贏得數字金融的未來?

數字資產不再是投機泡沫或“旁觀者遊戲”。從全球銀行的投資路線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未來五到十年,區塊鏈將成爲金融基礎設施不可或缺的一環。金融機構的參與,不僅爲加密生態提供了合法性背書,也推動了更嚴謹、更合規的制度化演進。

但這一進程將不會一帆風順。穩定幣設計的瑕疵、算法機制的不可控性、鏈上清算風險、技術與監管之間的落差,仍是整個行業需要直面的挑戰。

真正的金融革命,不僅是資產形態的轉變,更是制度邏輯、信任機制和數據結構的根本重構。在這場變革中,傳統銀行若能與區塊鏈原生力量相互融合、共同推動,將可能在未來金融版圖中贏得最核心的位置。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