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密貨幣領域的虛實之爭:爲何"空氣"項目估值更高?在加密貨幣世界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只有華麗網站卻能募集巨額資金的項目。這並非偶然,而是博弈論在背後發揮作用的結果。回想美劇《硅谷》中的場景:沒有營收的公司估值反而高於盈利公司。原因在於,沒有實際數據時,人們可以無限暢想潛在收益。加密貨幣領域將這一邏輯發揮到了極致:項目越虛無縹緲,籌資能力反而越強。### 現實約束與估值擁有實際產品意味着面對殘酷現實:* 通常令人失望的用戶數量* 令人沮喪的技術局限* 無法粉飾的可衡量指標相比之下,僅有白皮書的項目潛力僅受限於想象力。這造成了一個悖論:踏實做事的項目反而遭到市場懲罰。### 信息不對稱下的博弈在加密貨幣募資中,各方掌握的信息量不同:* 項目創始人知曉全部內容* 風險投資人了解部分情況* 普通投資者幾乎一無所知對於缺乏產品的項目創始人,最佳策略顯而易見:* 保持模糊但令人興奮的描述* 強調潛力而非現實* 全力營造害怕錯過的氛圍### 集體行動困境盡管要求看到可行產品似乎明智,但現實中卻難以實現。這類似於著名的"囚徒困境":* 等待驗證會錯失早期高額回報* 最早入場者往往獲利最多,即使項目最終失敗因此,看似理性的個體行爲卻導致了非理性的集體結果。### 夢想與現實的價值差異一個僅有網路文章的項目可以暢談顛覆行業、創造萬億價值。而實際開發的項目則必須面對:* 真實用戶數量* 技術能力邊界* 市場競爭劣勢這就產生了所謂的"虛無溢價"——脫離現實約束而獲得的額外估值。### 炒作的共謀當難以辨別項目質量時,投資者會尋找共同信號:* 業內名人的評論* 交易所上市情況* 代幣價格漲幅沒有產品束縛的項目可以全力營造這些信號,而非專注於開發。在加密貨幣領域,營銷往往勝過技術。### 現實案例加密貨幣行業充滿了募資巨大卻未能兌現承諾的項目:* Berachain:在沒有主網的情況下獲得數十億估值,展示了虛無的強大吸引力。* Aptos:募資3.5億美元,聲稱每秒處理16萬筆交易,實際上線僅4筆。* Worldcoin:以生物識別換取代幣的概念吸引了數十億投資。這些案例都遵循同一模式:承諾越抽象或技術越復雜,籌資越多,失敗風險也越大。### 爲何這種現象難以改變從理性角度看,投資者應該要求看到實際產品。但現實中:* FOMO心理催生搶先投資的壓力* 多數投資者缺乏技術評估能力* 基金經理更關注短期回報* 個人利益與市場健康發展存在矛盾這就是爲何空氣項目往往能募集到比實幹項目更多資金的原因。在這個遊戲中,規則並未改變,只是某些參與者太懂得如何利用規則了。
加密貨幣世界的悖論:爲何虛無項目更受青睞
加密貨幣領域的虛實之爭:爲何"空氣"項目估值更高?
在加密貨幣世界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只有華麗網站卻能募集巨額資金的項目。這並非偶然,而是博弈論在背後發揮作用的結果。
回想美劇《硅谷》中的場景:沒有營收的公司估值反而高於盈利公司。原因在於,沒有實際數據時,人們可以無限暢想潛在收益。加密貨幣領域將這一邏輯發揮到了極致:項目越虛無縹緲,籌資能力反而越強。
現實約束與估值
擁有實際產品意味着面對殘酷現實:
相比之下,僅有白皮書的項目潛力僅受限於想象力。這造成了一個悖論:踏實做事的項目反而遭到市場懲罰。
信息不對稱下的博弈
在加密貨幣募資中,各方掌握的信息量不同:
對於缺乏產品的項目創始人,最佳策略顯而易見:
集體行動困境
盡管要求看到可行產品似乎明智,但現實中卻難以實現。這類似於著名的"囚徒困境":
因此,看似理性的個體行爲卻導致了非理性的集體結果。
夢想與現實的價值差異
一個僅有網路文章的項目可以暢談顛覆行業、創造萬億價值。而實際開發的項目則必須面對:
這就產生了所謂的"虛無溢價"——脫離現實約束而獲得的額外估值。
炒作的共謀
當難以辨別項目質量時,投資者會尋找共同信號:
沒有產品束縛的項目可以全力營造這些信號,而非專注於開發。在加密貨幣領域,營銷往往勝過技術。
現實案例
加密貨幣行業充滿了募資巨大卻未能兌現承諾的項目:
這些案例都遵循同一模式:承諾越抽象或技術越復雜,籌資越多,失敗風險也越大。
爲何這種現象難以改變
從理性角度看,投資者應該要求看到實際產品。但現實中:
這就是爲何空氣項目往往能募集到比實幹項目更多資金的原因。
在這個遊戲中,規則並未改變,只是某些參與者太懂得如何利用規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