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接受比特幣抵押貸款,加密資產將成「硬通貨」?

凌晨三點,紐約曼哈頓的摩根大通總部會議室仍亮著燈。一群西裝革履的交易員和風控專家盯著螢幕上的比特幣即時價格——這家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正在推進一項足以震動金融圈的計劃:允許客戶用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作為抵押品,申請美元貸款。這場看似「叛逆」的嘗試,實則是全球金融體系在悄悄改寫規則——當最傳統的華爾街銀行開始給加密貨幣「發身份證」,一場關於資產定價權的暗戰,已經悄然打響。

一、「抵押」為什麼是加密貨幣金融史的關鍵一步?

要理解這件事的分量,得先明白一個底層邏輯:任何資產要成為「硬通貨」,必須先具備「可抵押性」。

中國樓市為什麼能狂奔二十年?因為房子能抵押給銀行換貸款,銀行又能把房貸打包成理財產品賣給更多人,形成「抵押-融資-再抵押」的循環,最終把鋼筋水泥變成了「財富符號」。美國股市同理:美股上市公司的股權能質押給投行,機構再用這些質押品發行衍生品,把股票變成全球資本的「安全墊」。

資產的金融屬性本質是它被主流金融體系「認可」的程度。而過去十年,加密貨幣最大的痛點恰恰是:它像一堆「數字野孩子」——雖然有人覺得值錢,但銀行不敢收,機構不敢押,連稅務局都未必承認它是「合法財產」。

如果加密貨幣有了「金融身分證」呢?如果你持有 100 萬美元的比特幣,以前只能去一家知名加密服務商這樣的交易所借錢(利息高、風險大);現在找摩根大通,可能能貸出 70 萬-80 萬美元的美元(利率更低、期限更靈活)。這意味著,加密貨幣正式從「灰色地帶的投機品」,變成了「可以被主流金融機構定價的資產」。

二、美元資本為何急著給加密貨幣「上戶口」?

表面看是摩根大通的創新,背後藏著華爾街的深層焦慮:全球美元流動性正在尋找新出口。

過去二十年,美元資本主要在兩個池子裡打轉:一個是美國的股債市場(佔全球家庭資產的 60%),另一個是房市(亞洲資本的避風港)。但現在,這兩個池子都遇到了瓶頸:美股估值處於歷史高位,聯準會升息讓債券成了「負收益資產」;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樓市進入調整期,跨境資本流動受限。

這時候,加密貨幣的「特殊性」顯現了:它不受任何國家央行控制,全球 24 小時交易,市值已經突破 1.3 萬億美元。更關鍵的是,它的底層技術(區塊鏈)天然適合做抵押品登記——每一筆比特幣的轉移都能被全網驗證,比房產證的紙本登記更透明,比股票質押的登記系統更有效率。

摩根大通不是在「拯救加密貨幣」,而是在「搶灘新戰場」。一旦加密貨幣被納入美元的抵押品體系,全球持有比特幣的富豪可以直接用加密貨幣撬動美元槓桿,這些資金又會回流到美股、美債市場,形成「加密貨幣-美元-傳統金融」的閉環。這意味著,華爾街新增了一個規模可能超萬億美元的「資金蓄水池」。

三、暗潮洶湧:狂歡背後的三顆「定時炸彈」

金融創新從來不是只有花和掌聲。當我們為加密貨幣「轉正」歡呼時,更要看到藏在陰影裡的風險:

第一顆雷

價格波動的「死亡螺旋」。 加密貨幣的價格波動遠高於股票和房產。2021 年 5 月,比特幣曾在 3 天內暴跌 50%;2022 年 LUNA 幣更是一夜歸零。如果客戶用加密貨幣抵押了美元,當幣價暴跌時,銀行需要強制平倉,這會進一步加劇拋售,形成「下跌-平倉-再下跌」的惡性循環。2008 年次貸危機就是這麼開始的──房價跌一點,抵押品價值不夠,銀行催債,房價再跌。

第二顆雷

監管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美國財政部已經明確表示,加密貨幣抵押貸可能涉及「洗錢」和「恐怖融資」風險;歐盟更激進,計劃 2026 年前對加密貨幣抵押實施「全額準備金制度」(相當於要求銀行為每 1 美元貸款預留 1 美元保證金)。如果監管突然收緊,摩根大通的試點可能變成「曇花一現」。

第三顆雷

普通投資者的「認知鴻溝」。 現在玩加密貨幣的,大多是懂技術的年輕人;而能從銀行拿到抵押貸款的,多是高淨值人群。當這兩撥人碰撞時,可能出現「資訊差收割」--例如機構故意拉高幣價,誘導散戶抵押借錢,再砸盤套牢散戶。2021 年的「狗狗幣暴漲暴跌」,就是典型的案例。

結語

這不是簡單的「銀行擁抱加密貨幣」,而是全球金融體系在適應一個新的時代——當數位資產成為主流,傳統金融規則必須做出調整。在金融話語體系裡,監管意味著認可。就像當年股票剛出現時,人們也覺得「虛擬的股權憑證」不如黃金實在。對一般人來說,這未必是壞事。如果加密貨幣真的被納入主流抵押品體系,它可能會變得更穩定,也可能為普通人提供更多資產配置的選擇。

LUNA-0.46%
DOGE-2.99%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