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污染比特幣後「1BTC≠1btc」,原生Bitcoins為何是下個聖杯?

當華爾街巨鱷取代早期信仰者,比特幣看似迎來了黃金時代,然而金融權力交接的背後,是其核心價值的悄然質變,金融化的背景下,未來如何催生一種更稀缺、更純粹的資產—「原生比特幣」。 (前情提要:德勤調查:99%企業CFO將長期採用加密貨幣,穩定幣與比特幣備受關注) (背景補充:百億賣壓沒能動搖比特幣,BTC 下一目標衝上 14 萬美元? ) 當市場為比特幣(Bitcoin)早期巨鯨(Whale)的退場而歡呼,將其視為「市場成熟」的健康訊號時,我彷彿看見了過往資本市場熟悉劇本再次上演:一場精心包裝的權力轉移,正以「主流化」之名,悄悄地玩著舊遊戲的本質。 延伸閱讀:他賣完了!8萬枚比特幣遠古巨鯨「全部出貨」套現90億鎂,Galaxy喜賀史上最大客戶 看到新聞標題高喊著「舊時代的守衛正被新時代的泰坦取代」,華爾街的機構、ETF 如同飢渴的鯊魚,大口吞噬著早期信仰者拋出的籌碼,加密用戶與華爾街正發著各種奇怪的分析聲稱這是新時代的到來。 表面上是場雙贏的盛宴,OG Bitcoiners 實現了驚人的財富自由,而比特幣則獲得了進入全球金融體系的門票,價格似乎有了更穩固的支撐,然而當我撥開這層由流動性與制度化交織而成的迷霧,我看到的卻不是一個單純的資產換手,而是一個深刻的價值分裂,一個比特幣網路與商業包裝本質的衝突正在展開。 這場看似健康的輪替,正在無形中催生出一種比比特幣本身更為稀缺、更接近其原始理想的資產——「原生比特幣」(Native Bitcoin)。華爾街的擁抱,或許不是加冕,而是一劑甜蜜的毒藥。 比特幣雙重宇宙:「金融比特幣」vs「原生比特幣」 我們先建立一個核心認知:比特幣的金融化,大家喊的「20xx年100萬美元」,在未來並非讓所有比特幣有著同樣的升值價格,只是一個可描述的模糊願景,背後實際上的真實價值層級,在不同層次都可能出現分裂: 第一個分裂宇宙,是「機構級比特幣」(Institutional BTC),這些比特幣存在於華爾街的遊戲規則之下,它們被持有於 ETF 的託管錢包、在合規交易所內交易、其每一次流動都受到 KYC(認識你的客戶)與 AML(反洗錢)的嚴格審查。它們不僅在鏈上歷史清晰可追溯,就像一份份攤在陽光下的財務報表,而在各個機構中,他們對客戶的資料更是寥落指掌。 對機構投資者而言,這種類型的比特幣是完美的——它安全、合規、流動性高。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其市場價格上,是一種被馴化、被納入監管框架的數位商品。 但實際上機構化的比特幣,正在不斷地被金融衍生品等方式不斷被包裝,並且在交易上正在被逐漸脫離原生網路,機構級比特幣走向了自比特幣被創造出來後,中心化交易所化現象的極致,即大量的交易將被鏈下交易所取代,比特幣原生網路彷彿變成了僅限「巨鯨與機構」交易的路徑,當中心化網路被逐漸架空,這可能不是什麼健康的指標。 第二個分裂宇宙,則是「原生比特幣」(Native BTC),這是我認為未來真正稀缺性的所在。所謂「原生」,指的是那些像剛從礦工手中挖出、未經多次流轉的「處女比特幣」(Virgin Bitcoin),或是那些交易歷史極簡、從未與任何受制裁地址或高風險平台(如匿名混幣器)、高存量托管冷熱地址產生關聯的「純淨比特幣」。它們就像一張未經流通的嶄新鈔票,沒有歷史的包袱。其價值不僅僅是市場價格,更重要的是其「屬性價值」——絕對的隱私性、強大的抗審查能力,以及在全球監管網絡之外自由流動的潛力,以及不管任何交易所與國家的法規審核為何,都能在全球流動的真正價值。 OTC市場驗證 這種價值分層並非危言聳聽,它早已在高端的場外交易(OTC)市場成為現實,事實上機構級買家為了確保符合法規,願意支付「純淨溢價」(Purity Premium)來購買有著清晰來源證明的比特幣,這已經是公開是的事實。他們聘請鏈上分析公司(如 Chainalysis)來做「資產盡職調查」,確保自己買到的不是來自駭客攻擊或暗網市場的「汙點資產」,而乾淨的比特幣更可以省下這筆成本,拿來堆疊溢價搶購純淨比特幣,而交易所在實物處理上,更可能將這些純淨比特幣,單獨分開冷錢包進行託管,以免造成污染。 這就像藝術品市場的邏輯。同樣是畢卡索的畫,一幅傳承有序,曾被洛克斐勒家族收藏,來源清晰;另一幅則來路不明,縱使是真跡,其市場價值與被接受度也將大打折,因為其每個接手者,都要為其背景來源做出巨大的背書成本,而「原生比特幣」的價值,正建立在這種「來源的純淨性」之上。 當一個比特幣不再等於一個比特幣:可替代性正在崩壞 價值分層的背後,是一個更深層次的危機,它直指貨幣最根本的屬性——可替代性(Fungibility)的喪失。所謂可替代性,指的是每一單位的貨幣都應該是相同且可互換的。你口袋裡的一百元,跟我口袋裡的一百元,價值完全相等,你無需關心我這張鈔票的上一手是誰。這是貨幣能夠順暢流通的基石。 但比特幣的透明帳本,正使其面臨一場可替代性的無聲崩壞。由於每一筆交易都永久記錄在區塊鏈上,透過日益先進的鏈上分析技術,任何一枚比特幣的「前世今生」都能被追蹤。這就創造了一個危險的先例:比特幣開始被各國監管與KYC製造了「身份」。 當一枚比特幣曾與被標記為非法的地址有過接觸,它就可能被貼上「汙點」(Taint)的標籤。合規的交易所可以拒絕接收這枚比特幣,持有它的用戶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帳戶被凍結。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比特幣顯然不再等於另一個比特幣。一個「乾淨」的比特幣,和一個「有汙點」的比特幣,其實際購買力與流動性已截然不同。 有人可能會反駁,這只影響了極少數涉及非法活動的資金。但這種想法過於天真。隨著全球監管的收緊,對「汙點」的定義只會不斷擴大。今天,與暗網交易的地址是汙點;明天,與未經 KYC 驗證的錢包互動可能就是汙點;後天,任何經過隱私混幣協議的比特幣,都可能被視為「高風險資產」。這種「汙染」的範圍會像漣漪一樣擴散,最終,只有那些來源清晰、歷史單純的「原生比特幣」才能被視為絕對安全的避風港。 比特幣被主流金融接納的最大代價,正是犧牲了這種貨幣的「無記憶性」。當它越來...

BTC-2.13%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