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收益率爲何高企難降?川普換帥難解債務困局與全球儲蓄枯竭

川普持續施壓联准会降息,但深層經濟頑疾在於美國巨額債務、持續赤字及全球儲蓄池萎縮。人口結構變化、地緣政治及政策轉向導致長期資金撤離美債,推動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或長期維持在4.5%以上,即使联准会短期降息也難逆轉。高利率環境將持續衝擊房地產、股市及政府財政,加密貨幣抗通脹屬性或更受關注。

川普的降息執念與深層經濟困局 唐納德·川普的核心經濟目標一直是推動利率下行。然而,真正的症結並非联准会主席傑羅姆·鲍尔本人,而是深植於美國經濟根基的更大危機:債務規模膨脹失控、財政赤字高企,以及由人口結構變化引發的儲蓄資金池持續萎縮。彭博經濟研究指出,無論誰執掌联准会,影響抵押貸款和企業信貸成本的十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更可能維持在4.5%上方而非跌破該水平

低利率黃金時代終結,償債成本成新重負 過去三十多年間,借貸成本持續走低。華盛頓得以自由揮霍而不至引發系統性危機。房價飆升,股市飛漲,資金成本低廉。但這一時代已落幕。如今美國面臨的未來是,僅利息支付一項就將超過五角大樓的全年預算。抵押貸款利率高企7%,房地產市場已顯窒息跡象。但川普認爲,通過撤換鲍尔,他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這絕非現實運作之道。

川普欲掌控利率,然全球儲蓄正在枯竭 川普一直強力施壓,要求任命一位能快速降息的新联准会主席。在聯準會理事阿德裏安娜·庫格勒提前離任後,他看到了機會。通過任命一位忠誠者填補其席位,他期望能推動央行向其政策議程傾斜。他甚至公開威脅鲍尔,稱其“過於憤怒、過於愚蠢、過於政治化”。盡管短期利率可能在9月下調(尤其就業市場顯露疲態),但這將無濟於事——如果長期利率持續攀升

誰在拋棄美債?全球儲蓄池加速坍塌 長期利率攀升的核心原因在於:全球儲蓄池正在崩塌。曾是其主要貢獻者的嬰兒潮一代正步入退休,開始消耗養老金。中國不再像以往那樣大舉購入美債。自2014年以來,其外匯儲備已從4萬億美元降至3.3萬億美元。這造成了巨大的需求缺口。沙特阿拉伯正將其資金從美國國債轉向本國巨型項目(如未來主義新城NEOM)。即使富產石油的國家也正撤離華盛頓

政策自傷:美債武器化動搖全球信心 美國自身加劇了問題。2022年,在凍結3000億美元俄羅斯資產後,美國政府將國債武器化。此舉令其他國家深感不安——若美國能沒收俄資金,它就能對任何人如法炮制。

联准会獨立性遭侵蝕,投資安全港光環褪色 此外,联准会自身的獨立性也面臨挑戰。數十年來,從羅納德·裏根到巴拉克·奧巴馬的多位總統均尊重其獨立性。正是這種獨立性讓投資者感到安全——沒人願意將資金投入一個看似被政治操控的中央銀行。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與抗審查特性在此背景下更顯價值

低利率時代基石瓦解:儲蓄過剩與需求疲軟成歷史 從1980年代初到2010年代,利率持續下行。原因何在?資金供給過剩,而投資標的稀缺。嬰兒潮一代爲退休儲蓄。中國等國積累巨額貿易順差並將收益用於購買美債。石油輸出國亦然。科技成本低廉,增長緩慢。這一切意味着較低的“自然利率”。彭博經濟研究估計,該利率從1980年代的約5%降至2012年的1.7%。但這一支撐體系現已瓦解:嬰兒潮一代退出勞動力市場;中國正讓人民幣匯率更具彈性,無需再爲抑制匯率而大量購美元;沙特押注未來,不再爲美國債務融資。壓制利率的力量已然反轉

政府舉債失控,地緣與AI競賽加劇資本爭奪 政府借貸如今已失控。美國債務接近GDP的100%,而2001年時僅略高於30%。國防支出再次攀升。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歐洲北約成員國同意將國防預算提高至GDP的3.5%。彭博估計,這將在未來十年爲歐洲債務增加2.3萬億美元。由於全球投資者將法國和德國債券視爲美國國債的替代品,這也推高了美債收益率。

人工智能(AI)競賽成爲另一吸金黑洞。建設數據中心、升級電網和重構供應鏈需要巨額真實資本。政府與企業正在爭奪有限資本,而儲蓄率已今非昔比。自然利率正在上升。彭博經濟研究目前將其定爲2.5%,並預計到2030年可能達到2.8%。即使在最樂觀情況下,這也將使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維持在4.5%至5%之間。若情況惡化,利率可能飆升至6%或更高。這絕非川普通過人事更迭所能解決。

結語: 美國經濟正面臨結構性利率上行壓力,根源在於債務不可持續與全球美元流動性收縮。联准会短期政策調整空間有限,高利率環境或成新常態。投資者需關注長期美債收益率風險,並審視加密貨幣作爲另類資產配置在對沖法幣貶值及傳統金融體系風險中的潛在作用。地緣博弈加速儲備資產多元化,美元霸權基石遭遇挑戰。

TRUMP0.84%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