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发行商 Circle 近日成功 IPO 上市,对整体加密市场无疑是一大里程碑,却也引爆加密社群内部一场关于「价值分配」的激辩。长年支持 USDC 但却没获得任何回报的 DeFi 玩家纷纷质疑:「这场胜利,真的有他们的份吗?」
谁造就了 USDC,如今却被遗忘?
DeFi 分析师 Ignas 在 X 上直言,自己对于 Circle 上市成功「有点不是滋味」。他指出,早期采用 USDC 的正是加密原生社群与 DeFi 使用者,他们是最早支持稳定币基础设施的一群人,但如今却未能分享到任何成果:
NGL, I feel a bit salty about $CRCL‘s success.
Crypto natives, and especially DeFi users, were early USDC adopters. We form the core user base.
Crypto is amazing because it rewards early adopters: from BTC, ETH, to multiple airdrops.
Yet, the upside from Circle’s success…
— Ignas | DeFi (@DefiIgnas) June 9, 2025
比特币、以太坊乃至各种空投,一向奖励早期用户,这是加密世界的核心价值。但 USDC 却没有持有利息 (base yield)、没有 $CRCL 股票配发、没有空投,什么都没有。
Ignas 认为,Circle 成功虽为加密世界带来光环,但对 DeFi 社群而言,却是「站在场外看别人分红」。
(为什么 Ripple 收购 Circle 可能会成为「以太坊与 DeFi 的末日」?)
从链上走向传统金融,是否背叛加密社群?
Circle 透过股票 ($CRCL) 进入传统市场 (TradFi),普通投资者只能透过证券帐户买入,这让 Ignas 认为整个加密价值正被「吸取」。他担忧 USDC 的繁荣,反而让资金从链上流向了传统金融体系,形成价值外流。
(传统金融整合区块链让加密黯然失色:Cypherpunk 走向边缘后留下了什么?)
即便如此,他也承认 Circle 的成功对整体产业并非坏事:
支付应用会因此普及,稳定币供应也将扩张,进而推升链上交易活动与底层公链估值。
他无奈道,「只是未来我会倾向支持,那些愿意将报酬留给早期使用者的稳定币专案,像是 Ethena、MakerDAO、Frax 等,而非 Tether 或 Circle。」
DeFi 协议上市潮?ETF 与 SPAC 成通道
Daily Degen 新闻撰文者 @rektdiomedes 对此回复,表示这场「价值分配失衡」问题终将获得解方:
未来 DeFi 协议将透过不同方式将价值传递给原生用户与代币持有人,可能是代币估值重新定价、协议透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 (SPAC) 上市、甚至推出 ETF 等方式。
他举例,包括 Frax 正考虑透过 SPAC 上市,Aave 则可能在一两年内借由 ETF 进入传统金融市场。
换句话说,即便当前原生用户在 Circle 上市中被边缘化,但长远来看,这波合规化浪潮将带动整体 DeFi 协议进入更宽广的资本通路。
(SEC 修法支持 DeFi!主席 Atkins:矿工与区块验证者不违反证券法,支持加密创新)
Tether 定期买币:回馈方式意外获赞
有趣的是,也有人提到 Tether 的另类「回馈方式」。@happysubstack 指出,虽然 Tether 一向不透明、也未给予用户直接分润,但至少他们把部分利润回流加密市场,像是大规模买入比特币,间接稳固了市场价格。
(Tether 宣布开源比特币挖矿系统 MOS:打造中小矿工的胜场,告别垄断生态)
这一点也获得 Ignas 认同,他甚至提出疑问:「那么,会不会对加密领域来说,Tether 其实比 USDC 还要更好?」
在缺乏直接回馈机制的情况下,Tether 的策略反而激起社群正向反应,突显出 Circle 在价值回归用户方面的落差。
下一阶段:稳定币之战回归「用户为本」
这场争论不只是情绪反应,更揭示了加密产业正走向一个关键岔路:「稳定币发行商到底是要服务传统市场,还是专注加密原生社群?」
DeFi 社群始终重视「价值如何分配」这件事,凸显他们支持的不只是稳定币本身,更是其背后代表的价值观——是否福祸共享、是否透明、是否仍属于这个链上世界。
随着 Circle 登上传统资本市场舞台,这场稳定币的话语权之争才正要开始。
这篇文章 遍布 DeFi 走向传统金融,稳定币发行商 Circle 上市算是一种加密渣男吗?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
10271 热度
12512 热度
35428 热度
23779 热度
7322 热度
5692 热度
69457 热度
141116 热度
69639 热度
1764724 热度
遍布 DeFi 走向传统金融,稳定币发行商 Circle 上市算是一种加密渣男吗?
稳定币发行商 Circle 近日成功 IPO 上市,对整体加密市场无疑是一大里程碑,却也引爆加密社群内部一场关于「价值分配」的激辩。长年支持 USDC 但却没获得任何回报的 DeFi 玩家纷纷质疑:「这场胜利,真的有他们的份吗?」
谁造就了 USDC,如今却被遗忘?
DeFi 分析师 Ignas 在 X 上直言,自己对于 Circle 上市成功「有点不是滋味」。他指出,早期采用 USDC 的正是加密原生社群与 DeFi 使用者,他们是最早支持稳定币基础设施的一群人,但如今却未能分享到任何成果:
NGL, I feel a bit salty about $CRCL‘s success.
Crypto natives, and especially DeFi users, were early USDC adopters. We form the core user base.
Crypto is amazing because it rewards early adopters: from BTC, ETH, to multiple airdrops.
Yet, the upside from Circle’s success…
— Ignas | DeFi (@DefiIgnas) June 9, 2025
比特币、以太坊乃至各种空投,一向奖励早期用户,这是加密世界的核心价值。但 USDC 却没有持有利息 (base yield)、没有 $CRCL 股票配发、没有空投,什么都没有。
Ignas 认为,Circle 成功虽为加密世界带来光环,但对 DeFi 社群而言,却是「站在场外看别人分红」。
(为什么 Ripple 收购 Circle 可能会成为「以太坊与 DeFi 的末日」?)
从链上走向传统金融,是否背叛加密社群?
Circle 透过股票 ($CRCL) 进入传统市场 (TradFi),普通投资者只能透过证券帐户买入,这让 Ignas 认为整个加密价值正被「吸取」。他担忧 USDC 的繁荣,反而让资金从链上流向了传统金融体系,形成价值外流。
(传统金融整合区块链让加密黯然失色:Cypherpunk 走向边缘后留下了什么?)
即便如此,他也承认 Circle 的成功对整体产业并非坏事:
支付应用会因此普及,稳定币供应也将扩张,进而推升链上交易活动与底层公链估值。
他无奈道,「只是未来我会倾向支持,那些愿意将报酬留给早期使用者的稳定币专案,像是 Ethena、MakerDAO、Frax 等,而非 Tether 或 Circle。」
DeFi 协议上市潮?ETF 与 SPAC 成通道
Daily Degen 新闻撰文者 @rektdiomedes 对此回复,表示这场「价值分配失衡」问题终将获得解方:
未来 DeFi 协议将透过不同方式将价值传递给原生用户与代币持有人,可能是代币估值重新定价、协议透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 (SPAC) 上市、甚至推出 ETF 等方式。
他举例,包括 Frax 正考虑透过 SPAC 上市,Aave 则可能在一两年内借由 ETF 进入传统金融市场。
换句话说,即便当前原生用户在 Circle 上市中被边缘化,但长远来看,这波合规化浪潮将带动整体 DeFi 协议进入更宽广的资本通路。
(SEC 修法支持 DeFi!主席 Atkins:矿工与区块验证者不违反证券法,支持加密创新)
Tether 定期买币:回馈方式意外获赞
有趣的是,也有人提到 Tether 的另类「回馈方式」。@happysubstack 指出,虽然 Tether 一向不透明、也未给予用户直接分润,但至少他们把部分利润回流加密市场,像是大规模买入比特币,间接稳固了市场价格。
(Tether 宣布开源比特币挖矿系统 MOS:打造中小矿工的胜场,告别垄断生态)
这一点也获得 Ignas 认同,他甚至提出疑问:「那么,会不会对加密领域来说,Tether 其实比 USDC 还要更好?」
在缺乏直接回馈机制的情况下,Tether 的策略反而激起社群正向反应,突显出 Circle 在价值回归用户方面的落差。
下一阶段:稳定币之战回归「用户为本」
这场争论不只是情绪反应,更揭示了加密产业正走向一个关键岔路:「稳定币发行商到底是要服务传统市场,还是专注加密原生社群?」
DeFi 社群始终重视「价值如何分配」这件事,凸显他们支持的不只是稳定币本身,更是其背后代表的价值观——是否福祸共享、是否透明、是否仍属于这个链上世界。
随着 Circle 登上传统资本市场舞台,这场稳定币的话语权之争才正要开始。
这篇文章 遍布 DeFi 走向传统金融,稳定币发行商 Circle 上市算是一种加密渣男吗?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