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火热开启,助力 PUMP 公募上线!
Solana 爆火项目 Pump.Fun($PUMP)现已登陆 Gate 平台开启公开发售!
参与 Gate广场创作者活动,释放内容力量,赢取奖励!
📅 活动时间:7月11日 18:00 - 7月15日 22:00(UTC+8)
🎁 活动总奖池:$500 USDT 等值代币奖励
✅ 活动一:创作广场贴文,赢取优质内容奖励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12日 22:00 - 7月15日 22:00(UTC+8)
📌 参与方式:在 Gate 广场发布与 PUMP 项目相关的原创贴文
内容不少于 100 字
必须带上话题标签: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PumpFun#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100
二等奖(2名):$50
三等奖(10名):$10
📋 评选维度:Gate平台相关性、内容质量、互动量(点赞+评论)等综合指标;参与认购的截图的截图、经验分享优先;
✅ 活动二:发推同步传播,赢传播力奖励
📌 参与方式:在 X(推特)上发布与 PUMP 项目相关内容
内容不少于 100 字
使用标签: #PumpFun # Gate
发布后填写登记表登记回链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4
🏆 奖励设置:传播影响力前 10 名用户,瓜分 $2
比特币创新高乏人问津?关键研究分析:华尔街媒体「选择性失明」
比特币(BTC)本周站上 112,040 美元历史新高,震撼全球市场,再次证明其作为过去十年表现最佳资产的地位。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当翻阅《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和《纽约时报》等华尔街主流媒体时,与这项里程碑连结的文章却寥寥可数,形成「价格喧哗」与「媒体静音」的鲜明对比。这不禁让人质疑:这些菁英媒体为何对比特币的强劲表现视而不见?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资讯不对称风险?
比特币创高却低调:主流媒体的「选择性失明」
市场情报公司 Perception 针对 18 家主流媒体、1,116 篇加密货币报导进行统计,揭示了令人惊讶的现象。在 2025 年第二季度,整体报导情绪呈现两极化,其中 31% 持正面观点,41% 持中立观点,28% 持负面观点。然而,掩盖在这些数字之下的是各媒体之间巨大的分歧。
最引人注目的是菁英金融出版物的几乎保持沉默:《华尔街日报》仅刊登了 2 篇关于比特币的文章,《金融时报》刊登了 11 篇,《纽约时报》也只有 11 篇。这三家媒体的报导量,仅占总量的 2%。考虑到比特币作为过去十年表现最佳的资产的地位,这真是令人震惊的缺席。Perception 报告归纳主流媒体对比特币的三种叙事路径:
「热情采用」阵营: 如《富比士》、CNBC、《巴伦周刊》,它们广泛关注零售与机构采用、比特币 ETF 发展和挖矿产业,报导量大且多为正面。
「刻意忽视」阵营: 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纽约时报》为代表,报导数量极少,语气多为中立或保留。
「持续怀疑」阵营: 综合媒体与 Fox News,重点放在犯罪活动、监管风险与安全性,报导多为负面。
这种「刻意忽视」的现象,与其说是比特币的相关性问题,不如说更多地揭示了这些媒体可能被传统机构控制的现象。
静音背后:资讯不对称与投资风险
当投资人依赖菁英媒体作为主要资讯来源时,容易陷入视角局限。Perception 报告提醒:「投资人可能因此被『系统性低报』比特币在当今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
尽管比特币又一个季度表现出色,尽管各大公司增加了数十亿美元的企业债券,尽管 ETF 交易量飙升,但这些媒体对比特币的报导却少于对下滑的零售商季度收益的报导。英国《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这两家不遗余力地报导义大利债券收益率每一个基点变动的媒体——却认为,本世纪表现最好的资产不值得比欧洲央行会议纪要更多的报导。
当《巴伦周刊》发表了 65 篇关于比特币的文章,而其母公司《华尔街日报》只发表了 2 篇;当 CNBC 发表了 141 篇,而《金融时报》只发表了 11 篇时,我们见证的并非比特币未能获得机构认可。我们看到的是传统金融媒体未能满足读者的资讯需求。
这种菁英财经媒体的「鸵鸟策略」造成了严重的资讯不对称。依赖《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获取市场资讯的机构投资者,对此变革性资产类别的资讯系统性不足。这不是比特币的盲点,而是他们的盲点。
最具建设性的媒体:拥抱市场现实
相较于菁英媒体的「选择性失明」,一些高容量的金融媒体则展现了更为建设性的报导态度:
《富比士》: 发表 194 篇文章,正面情绪占 43%,负面 24%。它取代《华尔街日报》,成为数位资产经济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财经刊物。《富比士》报导真正推动市场和重塑金融的因素,而非固守 20 世纪的资产类别。
CNBC: 发表 141 篇文章,正面情绪占 42%,负面 17%。CNBC 的报导比率(是《华尔街日报》的 70 倍)显示了谁在为交易员和投资者服务,谁在保护机构正统观念。CNBC 将比特币视为一个每天交易数十亿美元的大型市场。
《财富》: 发表 117 篇文章,正面情绪占 25%,负面 18%。《财富》杂志展示了如何在严肃报导比特币的同时,又不放弃怀疑态度。其报导量是《华尔街日报》的 58 倍,证明了在承认市场现实的同时保持信誉是可行的。
负面报导与市场认可的矛盾
即使是那些报导较多负面内容的媒体,也至少承认了比特币的新闻价值:
《独立报》: 发表 45 篇文章,正面情绪 18%,负面 42%。尽管持续质疑,但其发布的比特币内容比《华尔街日报》多 22 倍,至少承认了比特币的存在。
福克斯新闻: 发表 32 篇文章,正面情绪 28%,负面 38%。其报导量比《华尔街日报》多 16 倍,显示了其在合法性和恐惧之间徘徊的矛盾叙述,但至少与现实相关。
《巴伦周刊》: 发表 65 篇文章,正面情绪 25%,负面 27%。其母公司《华尔街日报》只发表 2 篇文章,而其专注于交易的子公司却发表了 65 篇文章,这揭露了《华尔街日报》的编辑功能失调。
比特币价格刷新高点的同时,也提醒市场反思:在资讯漫天飞舞的年代,真正值得关注的不只是哪里涨跌,更是哪些声音被留在麦克风之外。无论叙事如何分歧,机构 ETF 与企业资产负债表已陆续纳入比特币,显示它在主流资产池的地位持续巩固。
虽然高频财经媒体与社群平台填补了主流媒体的真空,但它们同时也可能放大情绪起伏与炒作,甚至构成资讯茧房。换句话说,真正的风险未必来自价格波动,而是来源背景不平衡。面对菁英媒体可能的忽视与沉默,投资人需要主动跨平台搜集资讯、比对数据,建立多元视角。多元源头的交叉验证,不只是调整资产配置的前置作业,更是避免资讯偏斜的核心避险工具。
比特币不再需要《华尔街日报》,就像 Netflix 不再需要 Blockbuster 的批准一样。但那些依赖忽视本世纪表现最佳资产的管道的投资者,并没有受到风险保护。他们被现实蒙蔽了双眼。问题并不在于比特币对《华尔街日报》来说是否够合法,关键在于《华尔街日报》是否仍然重要。